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为人师表典范和先进工作典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度共评选出10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师者匠心,育人筑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优秀研究生导师,汲取榜样的力量!
个人简介

董永强,历史学博士,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2015-2016),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8-2019),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陕西省科技史学会理事等。
专业方向
董永强教授长期从事吐鲁番学、唐代西北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兼及陕西地方史。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CSCCI期刊5篇、北大核心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48万元。出版专著《吐鲁番出土文献与唐代西州社会研究》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西安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专著《乡规民约碑刻与清代陕西地方社会治理研究》获陕西省出版协会首届陕版好书,主讲课程《敦煌学探秘》被评为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2020-2021年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作为历史系与关中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牵头举办了20期“终南史学沙龙”和5届“终南史学论坛”,充分展现我校史学研究的实力,在学界树立起特色品牌,有力扩大了我校影响力。践行做有趣的历史研究,不仅能在书斋中埋首故纸堆,进行文献研读,还能投身田野,“进村找庙,进庙找碑”,触摸真实的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挖掘被岁月尘封的细节。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主持并完成岐山县文旅局重点委托项目《岐山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填补了我校人文学院横向课题的空白。
育人成效
董永强教授言传身教,严格落实“三全育人”模式,落实双周例会制度,严格要求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沙龙、学术论坛以及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严谨学风,敬畏学术,尊重创新。通过学术训练,铸牢研究生“听说读写思”五大技能,为研究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他共培养硕士毕业生7人,指导研究生在CSCCI集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多名毕业生就业去向为高校和选调生等。
董永强教授从研究生入学伊始,及时指导研究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使其主动了解学科前沿、社会需求,并了解研究生个人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能够根据研究生差异和个性特征,积极引导研究生多读书、勤思考、常练笔,使之形成常态和共识。要求研究生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拓展学术视野,遵守学术规范。导学关系良好,研究生在学业、就业、婚恋、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问题,总是在第一时间与导师主动探讨交流。2020年,所负责“敦煌艺术”研究生导学团队在学校第五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审中获得“三好三有”最佳风采奖。
育人心得
教书育人是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要期待产生显著成效,恐怕得学学“农夫精神”。
首先,懂得勤劳与坚持的重要性。研究生要有出息,导师得教会他们日复一日,持续不断地投入,只要投入,早晚都会有收获。
其次,深耕细作,全心投入。做研究得深耕细作,有能等到开花结果的战略定力,对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得无怨无悔,全心全意,不计得失地投入。功夫和能力都是在时间、精力、汗水的浇灌过程中慢慢长成的。
最后,珍爱每个研究生。导师要像农夫珍惜每颗根苗一样珍爱每个研究生,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懂得农夫延迟满足的智慧。身体力行,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使研究生先学会,后习惯,最终喜欢那种忘记了时间之后的专注与沉迷,这样不紧不慢的,随着四季轮回,自然就成熟了。